18148578615EN

首页 > 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高压氧舱发展历程 高压氧舱发展历史你了解吗

2024-01-10 16:26:39

高压氧舱与高压氧医学的发展高度相关,高压氧舱与高压氧医学发展基本上密不可分,其市场也随着高氧医学的发展、适用病症的拓宽而不断增长。总体而言,从上个世纪开始,高压氧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高压氧舱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发展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高压氧舱发展历程


我国高压氧医学自1964年创立以来已走过了50年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1964-1973年初始阶段


1964年福建李温仁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台高压氧舱,开展舱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获得了极大成功。1973年5月在杭州浙医二院召开了国家卫生部主持的中国高压氧舱技术鉴定与学术交流大会。当时浙医二院包永善教授已建立了大型一舱二室四门的医用高压氧舱,开展了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高压氧治疗。


②1974-1982年大型氧舱建造阶段


1973年杭州会议后,我国上海、南京、广州、沈阳、北京等地相继建成了大型三舱七门式医用高压氧舱。南京军区南京总院建成了直径达4.2米的大型三舱七门式医用高压氧舱,设手术舱、治疗舱与过渡舱,开展了舱内心肺脑复苏等急症抢救与手术治疗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高压氧治疗。并于1975年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已有自动程序控制(电脑),电动与手动三套控制系统,舱内遥控视频,舱内可除颤起搏等技术,可手术。到1982年,中华医学会起早制订了中国第一部高压氧舱设计与制造技术规范,通过了我国高压氧医学的治疗适应证与禁忌症。并制订了我国的高压氧科室的工作制度,各类各级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当时全国已有约180余台大中型高压氧舱,江苏省人民医院1977年也建成了直径3.6米的大型医用高压氧舱。

③1984-1993年发展阶段


到1984年,我国的高压氧医学事业已取得了极大发展,舱体类型、数量骤增。1984年280余台;1989年500余台:1991年800余台;1993年已逾1200余台。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及大型工矿企业等各级医院,已普遍开展了高压氧医学治疗急、慢性各类疾病。台湾省海军总医院引进了一台德国造高压氧舱,治疗减压病。


由于高压氧医学的迅猛发展,1989年在上海由国家医药管理局主持下制订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用高压氧舱》国家标准GBl2130---89标准,199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现今已修改了两次,执行《医用高压氧舱》GBl2130—2005标准了。并对我国设计与制造医用高压氧舱采用发放许可证制度。(当时两个设计单位,十五个生产厂家)。


④1994-2001年规范化阶段


据统计1994年全国共有各类医用氧舱约1600余台。由于在设计与制造技术、使用的安全管理方面等等原因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自1964至2000年共发生了20起严重安全事故,特别是1994年一年中发生5起火灾事故,死27人、伤2人。其中多人舱起火3起,死25人;单人舱2起,死伤各一人。震惊全国。


1994年10月25日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对1994年“9.18”事故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像高压容器那样管理起来。甚至要求当时的医用氧舱一律停止生产,各级医院的医用氧舱一律停止工作。到1995年,重新制订了国家标准《GB12130---95)》、发布《医用氧舱管理》规定。重新审定设计资格与生产厂家资格,实施年检,淘汰与发放许可证制度。


⑤2001年-至今稳定发展阶段


我国的高压氧医学己在战争、自然灾害、煤矿事故及人民健康卫生事业中起着重大作用。是名符其实的高压氧医学大国。20年前,高压氧舱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但多为纯氧舱,舱容普遍偏小,如今,新建氧舱多使用空气加压舱,多舱室互通且独立的高压氧舱群成为主流,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大幅跃升。2005年,《医用空气加压氧舱》(GBT12130-2005)发布,行业生产得到进一步规范。


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压氧大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3000m2,拥有供50人使用的高低压氧舱群,该舱三舱八门,拥有坐式治疗舱、担架式治疗舱、超高压治疗舱、低压治疗舱、VIP舱等,是全球技术最先进、容量最大的医用高压氧舱,配备有完善的监测、通讯、换气、音乐欣赏等设施。据统计,2013年我国已有各类医用高压氧舱保有量达5600余台,从业人员约3万余名。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大型高压氧舱建设持续加速,技术实力持续提升,管理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国内各类医用高压氧舱保有量已经超过8000台。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